2025年9月24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组在A7-309召开集体备课会。本次会议紧密围绕《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问题,重点剖析“道德与法律的辩证关系”,集中讨论三、四、五级项目开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旨在深化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与把握,提升教学实效,持续推进教学改革与集体备课机制优化。备课会由胡立洲教授主讲,课程组全体专任教师参与了此次研讨。
胡立洲教授首先强调了《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在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基础性地位。他指出,本课程是引导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思想道德素养与法治素养的核心环节,必须坚持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相统一。针对当前教学中存在的“理论说教性强、学生认同感不足、现实案例结合不紧”等挑战,胡立洲教授强调,亟需通过深化集体备课,创新教学方式,以增强课程的吸引力与感染力。
随后,胡立洲教授指出,正确理解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是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锁钥。道德是内心的法律,强调自觉与教化;法律是成文的道德,依靠强制与规范。二者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维系社会的和谐稳定。教学中,需着力讲透两者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并运用鲜活、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使抽象理论具象化。通过案例启示:道德建设与法治建设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不可偏废。在教学中,教师应巧妙运用案例对比、情境模拟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道德与法律在社会规范体系中的不同定位与协同作用,破除将二者简单割裂或对立的片面认识。同时,可设计“校园生活与规则”等讨论环节,鼓励学生思考身边的道德与法律现象,提升辨析能力。胡立洲教授特别提醒,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法治意识的提升本身就内含道德要求,道德素养的养成也需要法治思维的支撑。
在接下来的交流共同环节,专任教师们针对项目实施展开了讨论,讨论不再局限于指出问题,更是致力于构建解决方案:例如,针对项目实施难度,形成了清晰的差异化指导方案;针对跨学科知识的融合,确立了团队协作备课机制。通过群策群力,课程组不仅梳理出了一份详尽的“风险预警清单”,更共同绘制了一份清晰的“项目推进路线图”。此次研讨,标志着课程组在实践教学改革上做好了充足的理念准备、方案准备和组织准备,为下一阶段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本次集体备课会有效促进了教师间的深入交流与经验分享,深化了对“德法兼修”育人目标及课程重难点的理解与共识,对提升课程教学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具有积极意义。经充分研讨,会议在“道德与法律的关系”等核心内容的教学设计与方法应用上形成了统一且具操作性的方案。最后,胡立洲教授强调,全体任课教师需将本次备课成果有效融入后续教学实践,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探索教学创新,增强课堂的育人效果。同时,鼓励教师持续开展相互听课、教学观摩与反思交流,共同推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建设与教学质量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