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5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组在东软红思政展厅召开集体备课会。本次会议围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重点解析“对立统一规律”,深化课程内容理解,提升教学质量,推进教学改革与集体备课机制建设。备课会由学院院长吴桦主讲,课程组全体专任教师参加了此次备课会。
吴桦老师首先强调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她指出,本课程是大学生树立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基础,必须坚持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当前教学中存在“理论抽象、学生理解困难、案例更新滞后”等问题,亟需通过集体备课提升教学实效;集体备课是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统一教学标准、实现资源共享的重要机制,应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
接下来,吴桦老师以“从‘对立统一’看世界:在矛盾中把握发展的脉搏”为题展开深入解析。首先,她强调,“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它不仅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更教会我们以辩证的眼光看待世界。矛盾无处不在,其同一性与斗争性、普遍性与特殊性,正是理解社会变革与科技进步的关键钥匙。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讲清理论,更要通过新颖、贴近时代的案例帮助学生“看见”矛盾、“理解”矛盾。例如,以故宫文创为例,文物代表严肃、历史、敬畏,文创则体现趣味、潮流、传播。二者既对立又统一:无文物则文创失魂,无文创则故宫失活,彼此依存促成发展。再比如,西贝预制菜的争议:一方面,它迎合现代快节奏生活,提升餐饮效率;另一方面,又被质疑失去“现做”的烟火气与匠心。这看似矛盾的“标准化”与“个性化”需求,恰恰反映了消费升级中的深层社会矛盾。通过案例启示:矛盾不是终点,而是发展的起点。在教学中,教师应善用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理解矛盾的普遍性与统一性,打破“非此即彼”的形而上学思维,树立“亦此亦彼”的辩证观念。同时,设计“生活中的矛盾”讨论环节,激发学生自主思考。同时要提醒学生:对立不是简单的对抗,统一也非无原则的调和,而是对立面在特定条件下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动态过程。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在复杂世界中看清本质、把握规律。
本次集体备课会有效促进了教师间的交流与学习,深化了对“原理”课重点难点的思考与共识,对提升课程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具有积极意义。经研讨,会议在“对立统一规律”等核心内容的教学设计上形成统一且深入的方案。最后,吴桦老师强调,全体任课教师应将本次备课成果切实应用于后续教学实践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创新教学方法,增强课堂吸引力与说服力。同时,鼓励教师之间持续开展相互听课与教学交流,共同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质量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