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思政+专业”教学模式的创新,并加速东软红思政展厅数字内容的构建,在实践学期中,应数字艺术与设计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信息交互与创新实践》课程组林嘉怡老师的邀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吴桦以“东软红思政展厅数字内容建设方案”为题,于6月23日在A1-306与数字艺术与设计学院部分师生进行了实践学期项目方案的交流。
在方案讲解中,吴桦院长强调了思政教育与数字技术交融的重要性,指出这种交融不仅能够创新思政教育方式,提升教学效果,还能够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并提出了四个方案需求。四个方案紧紧围绕东软红思政展厅不同展区数字内容需求。以“真理的味道有点甜”展现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的精神内核;以“国歌的诞生” 回溯《义勇军进行曲》的创作历程;以“雷锋在辽宁的1370天”重现榜样人物的实践足迹;以“时光电话”构建跨越时空的对话场景。针对前两个方案,吴桦院长号召同学们以画片创作活化历史故事,利用连环画、插画等视觉艺术重构红色记忆,而后两个方案则旨在通过数字技术,打造展馆的沉浸式交互新体验,让师生通过数字媒介与历史人物“对话”,实现思政教育从单向传播到双向互动的升级。如互动体验、跨时空对话、画片展示等,为学生们实践学期制作数字内容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在交流的最后,吴桦院长鼓励数字艺术与设计学院的师生们积极参与到东软红思政展厅的数字内容建设中来,将所学的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相结合,创作出既有深度又有温度的数字作品。她坚信,此类实践活动不仅能精进学生的专业技能,更能点燃他们的爱国情怀,增强责任感,为培养新时代的接班人贡献自己的力量。
本次交流聚焦红色文化传承与数字技术融合,以展厅建设为核心,旨在借助“思政 + 专业”的协同模式,开辟课程思政建设的新篇章,同时也为更好建设东软红思政展厅夯实基础。
“数字艺术专业的画笔与代码,都是讲述红色故事的利器。”吴桦院长强调,画片制作与 AI 技术的应用,不仅是专业技能的实践,更是对红色文化的深度解构与创新表达。学生在创作过程中需平衡历史真实性与艺术感染力,确保红色基因以更加生动、新颖的方式融入当代青年的知识体系。学生在绘制画片、开发 AI 交互系统时,既强化专业能力,又深化思政理解。
本次交流是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数字艺术与设计学院落实“教学改革要进入深水区”的重要举措之一,也是两院深化合作、共同探索思政教育新模式的生动实践。此次交流不仅加深了数字艺术与设计学院师生对思政教育的理解,还激发了他们运用专业技能投身红色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积极性。
同时,此次讲座对东软红思政展厅建设也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通过对四个方案的系统讲解与创作要求部署,为展厅内容生产明确方向,确保展项兼具思想性与艺术性,为展馆品质奠定基础;另一方面,讲座构建了跨学院合作桥梁,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理论优势与数字艺术与设计学院技术创新能力的深度融合,加速了AI交互、数字画片等创新展项的实施步伐。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音符激荡思政展厅 信仰回响百年征程——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红歌传唱活动